
为引领艺院学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激发爱国爱家热情,以更好的姿态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学院党委面向全体党员开展“恰逢建党百年时——传承红色足迹,讲好党史故事”主题征集活动。艺术党员们通过描绘家乡红色画卷,展示红色景点,带领大家共同追忆红色足迹,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爱乡之情。本期推送将为大家带来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与美术学学生党支部的足迹分享。

李晓宁沂蒙山区
实践经历: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有140万群众参军支前,3万沂蒙优秀儿女献身疆场。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在沂蒙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鼓舞下,沂蒙支前民工就达1018523人,支前小推车达到了314279辆,担架60397付。淮海战役期间,共有560万人支前,其中来自沂蒙山区的就近百万。


陈毅元帅曾经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有“华东小延安”之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

忘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充分表达出对沂蒙老区人民无限的感激之情。
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群体让人动容。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沂山、蒙山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实践心得:
一提起“沂蒙精神”,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推着独轮小车,带着煎饼、大葱支援前线的情景。革命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八百里沂蒙钟灵毓秀,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载入史册。
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陈毅打场的军民鱼水情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沂蒙山小调》一曲歌谣感天动地,也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无私博大的革命胸怀,正是他们的精神,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

苏科予 鞍山烈士纪念馆
实践经历:


鞍山烈士纪念馆是鞍山市民政局所属的事业单位,是国家和省十分关注的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馆60余载,接待社会各界观众660万人次。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授予“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展览中突出展现了以“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爱国奉献精神。
列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奋起抗日 反对侵略”“挺进东北 建立辽东根据地”“二·一九解放鞍山”“钢都儿女血洒神州”以及道德模范专题专栏。展陈近千件文物和图片,包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光荣牺牲的3500余名烈士的史料、照片、遗物等。此次改扩建半景画场景,利用画布、影像、声场、灯光和逼真的场景还原,再现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给观众更直观震撼的感受。

实践心得:
“铭记历史,追忆峥嵘岁月;缅怀先烈,重温革命历程”,这是鞍山烈士纪念馆成立的意义所在。尽管烈士们的雕像日渐模糊,烈士们的简介寥寥数语,但我们仍能从中感知今日和平生活的不易,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斗争史、发展史,并从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史和新中国史是由一位位革命先烈、一位位共产党员用血泪谱写的壮丽诗篇,他们在祖国大地上撑起一片天,开启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创造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感受红色文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的家国情怀,学习先烈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新时代的我们必将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

王城璋 蔡桥烈士纪念碑
实践经历:
蔡桥烈士纪念碑位于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蔡桥村,初建于1969年4月,由原蔡桥大队革命委员会和贫下中农协会而立。原纪念碑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碑身通高8米,宽2米,塔式长方体,以砖砌成。碑身正面仿刻毛泽东“死难烈士万岁”题词,背面镌刻碑文:“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光辉指引下,我地区广大革命人民于1930年至1931年向-势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革命牺牲了20名优秀同志,特立此碑,以示纪念。”
碑座上镌刻有20位烈士的名字:“高土贵、吴传珍、蔡自伦、宋云浩、蔡自安、蔡自常、蔡自富、蔡辉林、朱元富、阮户贞、张元齐、罗正前、蔡自云、张老大、毛大、毛二、蔡自满、蔡迪涛、朱元清。”碑园占地2000平方米。院落围墙为镂花仿古式,碑体建筑占地250平方米。碑体为钢筋砼结构,成矩形体,碑身碑座均为花岗岩石饰面。碑身背面竖刻有“革命烈士的业绩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行书铜字。




实践心得:
蔡桥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我家乡的红色景区,为了纪念因保卫家园而牺牲的烈士。蔡桥村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先烈们战斗、生活的遗址,他们的事迹可能和成百上千万的战士们的事迹大体相同,可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正是因为有千万个他们我们的家园才得以守护,国家得以完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的安定都是由国家和那成百上千万的战士们共同为我们守护着,作为一名身强力壮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牢记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爱国精神,学习先辈们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优良品质,做一个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先进青年。

马燕妮 九岭岗农民起义纪念地
实践经历:
九岭岗农民起义纪念地位于洈水镇双狮、北闸、九岭村。主峰秀才淌,向南延伸18条岗、九条岭,故名九岭岗。1928年5月,根据鄂西特委扩大会议精神,松、枝、宜三县党组织,联合召开起义筹备会,决定于农历中秋同时举行起义,并成立起义总指挥部于九岭岗。不久机密泄露,九岭岗人民提前起义惨遭镇压,但在松滋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闸村位于洈水水库北岸,地处洈水风景区核心地带,国土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47亩,山林面积1.24万亩,现有9个村民小组,475户、1875人,是一个集库区、老区、景区于一体的美丽山村。

实践心得:
九岭岗起义主要领导人有黄杰、李述礼、沈德纯、张波臣,九岭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诞生了松滋首个革命政权,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有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和和平发展的环境,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倍加珍惜,继承红色基因,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为荆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学习、继承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生活学习中!

红色记忆,就像一颗颗珍贵的宝石,点缀在城市的过往里。
它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纪念,它让我们翻阅历史画卷,追忆革命岁月。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赤诚的中国人也留下不灭的印记。